出現這樣的歧議,要怪正史記載的不是十分清楚,而后人在辭書中又有錯誤的解釋。王老師所引中華書局1936年版的《辭海》在玄武門之變條中,斷然認為這次變故發(fā)生于“大明宮北”,是判斷之誤,應當給予訂正。
為了將問題說得更清楚,下面我們先引用一段袁英光等先生在《唐太宗傳》中有關的歷史敘述:
“(武德九年,公元626年)六月四日一早,高祖上朝,裴寂、肖瑀、陳叔達、封德彝……等也已到齊,專等建成、世民、元吉兄弟到達。而這時李世民卻正率尉遲敬德、侯君集……等九人,伏于玄武門內。玄武門是宮城北門,是內廷警衛(wèi)駐扎重兵、為出入內宮必經之路。建成、元吉……兩行至臨湖殿方覺有變。想掉頭回馬,李世民已騎馬迎面而來,元吉倉皇張弓,連射三矢,因控弦不開,皆未中的。李世民取弓還射,建成當即中箭而死……尉遲敬德躍馬而至,元吉立即往武德殿奔逃,敬德引箭便射,將元吉殺死。……東宮、齊府精兵二千余人趕來攻玄武門。在玄武門的秦府兵不多……情勢十分危急……趕忙緊閉宮門抵抗,(東宮、齊府兵)力攻很久,不得入,遂鼓譟進攻秦府。正在這緊要關頭,尉遲敬德持建成、元吉首領趕到,東宮、齊府將領和士兵見主子已被殺,無心戀戰(zhàn),遂潰逃而去。……隨即,李世民派尉遲敬德往海池舟上面見李淵,說:‘秦王以太子、齊王作亂,舉兵誅之,恐驚動陛下,遣臣宿衛(wèi)。’李淵見事已如此,也無可奈何,改立秦王為太子。”(《唐太宗傳》天津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)
這一段言簡意賅的敘述,將這次玄武門之變記載得很明確。這是一次宮廷軍事政變,而對李淵來說,實是一場“逼宮”戲。不管唐太宗秦王府也好,太子建成和齊王元吉也好,所率大軍都是直奔唐高祖李淵署理國務朝廷大事的宮廷而去的。
我們要了解這次兵變的具體方位,就首先要知道武德年間唐朝宮廷建筑的具體布局。因為上引文中的幾個具體地點:玄武門、臨湖殿、武德殿、海池都交待得很明確。這些地點若能考明在何處,便自然可確定當時玄武門的正確方位?,F將《唐都長安》一書所附《唐長安城圖》列附于下,以便查詢
根據這張《唐長安城圖》,的確在唐朝曾存有兩座玄武門:一在太極宮的正北面,另一座則在大明宮的北面。正是由于這張圖和類似的其他唐長安圖,1936年版的《辭海》才將玄武門之變的玄武門誤認為是大明宮北之玄武門。李老師的判斷也由此而來。但是這實際上是一個錯誤的判定。
首先,唐朝的大明宮建筑群,實際上不是唐高祖統(tǒng)治時就有的,它初建于唐太宗貞觀八年,亦即634年,上離李世民、李建成的玄武門之變的626年,有八年之久。這座大明宮開始稱為永安宮,第二年(635年)才改為大明宮,據宋敏求《長安志》載,這座宮殿本是“以備太上皇(李淵)清暑”而用的,最后建成完工,是在唐高宗以后。而據當代學者閻文儒諸先生的考證,大明宮一直到高宗時,也只是“統(tǒng)治者夏日消暑”之用,玄宗以后,才成為固定的“皇帝辦公及居住處所”(《兩京城坊考補》90頁)。據《唐六典》記載,大明宮南、北、東、西各有數門,其北有玄武門、銀漢門、青霄門。而這個玄武門,究竟何時建成,史無明載,只有《長安志》和《兩京城坊考》說過在唐德宗時修造過門樓。但可以肯定的是,此門建造絕不會早于大明宮的首建(《唐代長安宮廷史話》69~70頁)。因此,發(fā)生在公元626年的玄武門之變,絕不可能址在此事變后八年始建的大明宮的北門。這是應予明確的?!掇o?!返腻e誤就在于它根本沒弄清大明宮的始建年代。
其次,我們再從唐高祖時的宮殿建筑分析。1992年陜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一本揚鴻年先生的《隋唐宮廷建筑考》專著。這部巨著里將唐時宮廷建筑的每殿、每宮、每門、每苑都作了一一詳盡介紹。其中提到了太極宮、大明宮、興慶宮為唐代長安三大宮殿群,大明和興慶各建于太宗和玄宗時,唯有太極宮為唐高祖建國時便有,是在隋朝原大興宮的基礎上修成。唐高祖在位期間,在太極殿上朝設宴,聽政辦公,附近有若干政府最高機構,可以認為是唐初的政治中樞。(《唐兩京城坊考》卷—·兩京宮城)。從唐史籍和宮殿圖譜看,唐高祖時,后妃居住的“掖庭”和太子居住的“東宮”,亦在政府中樞太極宮兩側,掖庭在西,太子宮在東。那就是說當時太子建成所居離太極宮很近。而據新、舊唐書和《資治通鑒》記載,天下平定以后,唐高祖李淵還曾一度命李世民和李建成各居承乾殿和武德殿,據查《隋唐宮廷建筑考》,這承乾、武德二殿也位于太極宮中。所以在玄武門之變前夕,勢均力敵的建成、元吉一方和李世民一方,他們各懷鬼胎,各自操訓兵馬,也都在太極宮這個大范圍內,只是瞞住了李淵一人。比如《新唐書·隱太子建成傳》記載,李建成為準備政變,曾募“惡少年二千人為宮甲,屯左右長林門,號‘長林兵’”,又說他還“募突厥兵三百內宮中。將攻西宮”。這長林門即為太極宮東宮的一座宮門,而“西宮”即為唐高祖所在的太極宮。又據《唐兩京城坊考》記載,平日李世民所住承乾殿,李元吉所住武德殿,和高祖所處“上臺”,太子住東宮,“晝夜并通,更無限隔”(《兩京城坊考補》49頁)。幾處相距甚近,不會遠到后來所建的大明宮玄武門去活動,互為陰謀。由李淵、李世民、李建成、李元吉的居住和活動地點看,626年六月初發(fā)生的玄武門之變,也不會離太極宮很遠,而皆發(fā)生在太極宮附近。
第三,我們再看前文所引玄武門事變當時的幾處建成、元吉、李淵所在具體地點,亦俱在太極宮近處。首先,玄武門,據《資治通鑒》卷191唐紀七注解:“玄武門,宮城北門”,這宮就是太極宮,絕不會錯的。《兩京城坊考補》48頁謂:“唐初,稱亂及平亂之門禁,皆在宮城之后門──玄武門”,北處有“宮中勁旅羽林、飛轉等軍隊”。我們從云麾將軍敬君弘率屯衛(wèi)玄武門之“宿衛(wèi)兵”力戰(zhàn)建成方面薛萬徹的兩千勁軍的經過,可得到這個結論(《資治通鑒》卷191唐紀七)。所以,閻文儒先生指出:“初唐時,西宮為皇帝居處地址,而保衛(wèi)統(tǒng)治者之護衛(wèi)親兵,亦居宮中,因而宮內之變,多從玄武門進,玄武門實宮中主要之門禁。高宗以后,大明宮建起,統(tǒng)治者多居大明宮,不在西宮,因而再無西宮玄武門之變矣”(《兩京城坊考補》51頁)。這里,閻先生將太極宮和大明宮前后兩個不同宮禁時期,分得是很清楚的。再從玄武門之變建成、元吉所途徑的幾點地址和高祖李淵泛舟海池的方位看,也都是在太極宮的玄武門附近?!杜f唐書·隱太子建成傳》云:建成、元吉于六月四日準備進太極殿受高祖召見,但“建成、元吉行至臨湖殿覺變,即回馬將東歸宮、府”?!端逄茖m廷建筑考》182頁考曰:“臨湖殿當在太極宮玄武門附近”。此后,元吉遇尉遲敬德追趕,又往武德殿他的住地奔逃,都可看出靠太極宮北附近。又,《資治通鑒》191唐紀七載,玄武門事變當時,“上(高祖)方泛舟海池,世民使尉遲敬德入宿衛(wèi)”。這個“海池”,據《通鑒》根據閣本《太極宮圖》考,“太極宮中凡有三海池,東海池在玄武門內之東,近凝云閣,北海池在玄武門之西”,皆在太極宮的玄武門附近。玄武門之變事后,李世民立命尉遲敬德去向父皇及時稟報,也符合情理。而這恰恰說明玄武門之變離太極宮不會太遠。從地圖中我們也可以明顯看到太極宮內數池,正好在玄武門正南。
上述諸點,皆足以證明,626年六月初之玄武門之變是在太極宮唐初宮城北之玄武門,而絕非后來大明宮北之玄武門。此說是否可以成立?尚祈王常識老師和史學界諸大家指正。
【歷史上的“玄武門之變”究竟發(fā)生在哪個玄武門?】相關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