朱橚
朱橚(?~1425),明太祖朱元璋第五子。1370年初封吳王,封國在錢塘(今浙江杭州)。1378年改封周王,封地在開封。由于朱橚年幼,一直生活在南京,直到1381年,才到封地。過了兩年,朱橚由于懷念自己家鄉(xiāng)鳳陽,撤離封地,到鳳陽住下。此事被明太祖知道了,十分憤怒,要貶他到云南,后鑒于是初犯 ,始收回成命,讓朱橚留居京師,由其子朱有燉代理封國事務(wù)。直到1391年十二月,始放他回到封地。建文帝即位后,這件事就成為削藩的口實。1399年七月,燕王朱棣起兵“靖難”。建文帝為了緩和矛盾,把周王召回京師。1402年,朱棣推翻建文帝,自立為帝,即明成祖。明成祖即位后,恢復(fù)朱橚的周王爵位,并屢加賞賜。
惠帝削藩
洪武二十五年(1392年)太子朱標病死,太孫朱允炆是諸王的后輩,感到難以制約諸王,加上諸王擁有軍權(quán),對他構(gòu)成潛在威脅,便有削藩之意。洪武三十一年,朱元璋去世,朱允炆繼帝位,是為惠帝。惠帝發(fā)布太祖遺詔,令諸王留于封地,不要來京;甚至燕王朱棣已經(jīng)前來奔喪,卻被惠帝命令返回,導(dǎo)致諸王不滿。惠帝于是與齊泰、黃子澄商量開始削藩。
朱允炆繼位后開始削藩。在削藩順序上,齊泰認為應(yīng)先削實力最強的燕王,時戶部侍郎卓敬亦上疏請改燕王封地于南昌;但黃子澄反對,認為燕王有功無過,為了爭取輿論支持,應(yīng)該先找有問題的親王下手?;莸壑С贮S子澄,遂先后廢除五位親王。
洪武三十一年七月,削周王。因周王是燕王同母兄弟,而朱允炆怕他與燕王沆瀣一氣,于是決定先廢周王。時周王次子朱有爋告發(fā)父親謀反,于是派曹國公李景隆以備邊之名經(jīng)過開封,將周王全家押回南京,廢為庶人,遷往云南蒙化(今昆明以西、大理以南)。
建文元年(1399年)四月,削齊、湘、代三位親王,廢為庶人。湘王不堪受辱,為保名節(jié)舉家自焚;齊王被軟禁在南京;代王被軟禁在封地大同。兩個月后,削岷王,廢為庶人,徙漳州。
由于朝廷削藩激化矛盾,藩王與朝廷開始決裂,此時實力最強的燕王就成了真正的眾藩之首。而朱允炆與朱棣之間的博弈亦逐漸激化。
【明朝建文元年惠帝削藩,由此引發(fā)靖難之役】相關(guān)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