公元1895年,春夏之交的京城風沙四起,吹得人睜不開眼睛,這是一個人們不愛出門的時節(jié)。可是,5月2日這一天,北京的大街上車來人往,煞是熱鬧,許多人操著南腔北調的方言,在大街上邊走邊議論。乘車的、步行的,成群結隊,前后相連足有一里路長。長龍般的隊伍行進到都察院(清朝最高的監(jiān)察、彈劾和建議的機構)門前停了下來,都察院門前頓時人擠車塞。原來這些身穿長袍馬褂的人是各省來京趕考的舉人,他們是特地到這里來遞送奏章的。這就是近代史上有名的“公車上書”。
為什么叫“公車上書”呢?據(jù)說漢朝時,凡是被征舉的讀書人進京接受考核,都由公家配備馬車來回接送,因此后來人們就用“公車”兩字作為舉人進京應試的代稱。
這次行動的領頭人是著名維新領袖康有為。康有為是廣東南海人,青年時代曾去過香港。他漫步街頭,親眼目睹香港的都市文明,真是大開眼界,感到英國人的確有一套治理社會的辦法,而清王朝的統(tǒng)治也實在腐敗無能,于是萌生了用西方制度改造中國現(xiàn)狀的變法維新思想。
公元1888年,康有為趁到北京參加順天鄉(xiāng)試的機會,寫了一封《上皇帝書》,要光緒皇帝快快實行變法。由于頑固守舊的大臣阻攔,這封五千多字的上書沒有送到光緒帝手中。但這一舉動在一些有維新思想的人士中傳了開來,康有為因此出了名。
轉眼六年過去了。那一年是舊歷甲午年,中國與日本打起了仗,結果是以天朝大國自居的大清國,敗給了彈丸之地的小日本,這使康有為的民族自尊心受到了很大打擊。
第二年3月,康有為和弟子梁啟超一道北上京城考進士。隔了一個月,北京突然傳來了這樣一條消息:日本人威逼李鴻章簽訂了喪權辱國的《馬關條約》??涤袨槭孪戎懒藯l約中有割讓臺灣和賠款的條款,感到這個屈辱的條約萬萬不能簽,便馬上叫來廣東和湖南兩省參加會試的舉人,于4月22日打頭陣,到都察院去上書,要求拒簽條約。與此同時,他和梁啟超兩人分頭到一些大臣寓所,邀請他們參加拒簽條約的請愿活動。經(jīng)過他們的動員,許多愛國官員、社會名流,紛紛上奏,交都察院轉送朝廷,一時遞章的人們塞滿大街,連上朝大臣的車輛都被包圍得無法通過。臺灣籍的舉人得知家鄉(xiāng)要被割讓,更是痛哭流涕,泣不成聲。
康有為見群情沸騰,決定抓住這個機會,于4月30日由他出面,召集十八省赴京應考的舉人在達智橋松筠庵開會,準備發(fā)動一次更大規(guī)模的上書請愿活動。大會后,康有為接受與會者重托,花了一天兩夜的工夫,揮筆起草了一封長達一萬八千字的《上皇帝書》,提出了拒和、遷都、變法三項要求。寫好后,派梁啟超分送各省舉人傳閱。大家都很贊成康有為的觀點,總共有一千三百多名舉人在《上皇帝書》上簽了名。5月2日,康有為又把浩浩蕩蕩的舉人隊伍,帶往都察院去上書。這就是“公車上書”。
“公車上書”最終沒能成功。因為朝廷里的投降派得到了風聲,大為驚恐,生怕打破他們的賣國計劃。當時有個叫孫毓汶的軍機大臣就公開叫嚷:“如果不趕快議和,讓日本人打來北京,我的老婆孩子家財怎么得了啊!”
慈禧太后也非常著急,趕忙叫光緒帝提前在和約上畫押,以造成既成事實。都察院于是推說《馬關條約》已經(jīng)蓋上了皇帝的御璽,無法挽回了,不肯代為遞送請愿書。這次轟轟烈烈的公車上書,連光緒帝那里也沒有送到,就無聲無息地結束了。
可是,“公車上書”的影響越來越大,上書的內容被傳抄、印刷,廣泛流傳,全國各地都知道了,要求變法的呼聲也一天比一天高漲。
康有為成了全中國的大名人,變法維新也從思想醞釀發(fā)展成為政治運動。
【“公車上書”的歷史故事,康有為暫露頭角】相關文章: